★小魔女学园/Little Witch Academia★
★【作品简介】
小时候看过夏依妮莎莉温的魔法表演后,梦想成为魔女的亚科,进入了与莎莉温相同的传统魔女育成名门校“露娜诺娃魔法学校”。
新的城镇,新的学校生活,以及新遇到的朋友。魔女学校中的扫帚飞行课程以及充满魔法气息的不可思议的授课等等,在这些只有魔女学校中才有的课程当中,亚科与萝特、苏西等人引发了大骚动!
将露娜诺娃卷入其中,亚科成为魔女的第一步就此开始——
--------------------------------
★【个人感想】
1:喜欢苏西这种怪咖,愿意为她以身试毒(。)梦境那集好Cult好棒!
2:新时代的魔女应该骑着自动扫地器出门www 老实说其实挺酷炫的哈哈哈!
3:扳机社我最喜欢这一部,可以当做轻松番也可以有更深入的思考。无论如何,魔法世界不连通网络真的不行(邓摇)
--------------------------------
★【豆瓣引用】(2篇)
【亚可是誓死革命的革命者,引起所有人内心革命的革命领袖】作者:亚可亚可亚可
体/制把大众作为武器,去伤害那些不顺从体制的人,最常见的就是嘲笑。
人们随着年龄增长,脱离了小孩纯粹的圈子,就越来越往体/制里面去活了。
戴安娜喜欢夏利欧,在受到伤害后,屈服投降顺从了体/制,并且越走越远成为了体/制的走狗,前期甚至要亚可退学,說亚可不配在学校念书。
其他人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体/制的影响,但是没有像戴安娜走的那么远,自我没有被扼杀太多。
比如苏西洛蒂在13集被亚可的那种骨气感染,也加入了这场革/命,戴安娜虽然屈服但也尚存一丝自我( 藏着不让其他人看到的夏利欧金卡),走的太远但最后也被亚可给感染了.
当亚可离开,所有角色都开始“盼亚归”。
亚可已经无形中成为了所有人的领袖,革/命/领/袖。
安德鲁反抗自己的父亲、戴安娜放下了家族的包袱、苏西洛蒂加入了亚可的活祭品计划、前期互喷吊车尾的阿曼达开始佩服亚可、康斯坦策让亚可加入了高达的制作计划。
这种题材其实已经很老套了,但老套不等于不可以做的非常精彩,不得不承认小魔女学园将过去的探讨的东西进行了提炼更上一层楼。
亚可某种意义上非常接近洛奇,而区别于洛奇的是:结局洛奇能和世界拳王打满十五个回合,而亚可仍旧是吊车尾魔女只是骑会了扫帚。吉成曜通过这个结局设置可能想告诉观众:即使坚持到最后也不会成功,但也要有站到最后的骨气。
区别于洛奇的是,亚可更加的纯粹。正是这种纯粹另我无法自拔的着迷,我决定刷一辈子小魔女学园,我马上四刷结束打算五刷了继续刷下去。
在老师把自己的错误算小了的时候,自己会受到更少惩罚的情况下,亚可站出来马上反驳:“那不是派,那是挞。”然后受到了更加严厉的惩罚。
我想世界上大部分人都会装傻蒙混过去吧,正是这种“聪明”让亚可显得像一个笑话。
初看亚可是笑话,再看自己是笑话。
---------------------------
【扳机社传统艺能到底是个啥】作者:吐槽的小虚
说道《小魔女学院》中扳机社的传统艺能,有人说是巨大机器人变形合体,有人说是宇宙空间决战,还有人说是高表现力的作画......
在笔者看来,扳机社在《SSSS.GRIDMAN》、《DARLING IN THE FRANXX》、《KILL IN KILL》一以贯之的是对现代主义精神危机的思考与拯救。
《小魔女学院》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囊述内容,首先微观层面上是“大不列颠搞事三人组”的青春成长故事,中观层面上是一场爱与勇气的青春冒险与心灵救赎的故事,宏观层面是魔法与科技冲突的故事,“几百年来魔法式微,科技却不断发展”,魔女学院的上空始终飘荡着这挥之不去的阴云雾霭。
揭掉这层隐喻的面纱,吉成曜想要讲述的是社会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江河日下的传统文化在茁壮生长的现代文化下价值与意义何在,未来又将如何,这是夏莉欧与亚可乃至整个社会在动画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从这一层面出发,亚可与安德鲁则是相同的存在,亚可在魔女的社会结构中被认为是异/端,安德鲁在歧视魔女的布莱顿贝学院也被认为是异/端,在他们不断的冒险中揭示魔女的价值,由他们的思考促进双方社/会的革命。
革//命,本义指变/革/天/命,革/除不好的天命,是历史中改/朝/换/代的头等大事。工业/革/命/肇始,“革/命”一词不再必须带有鲜血的付出,革/命从人民付出鲜血推翻统/治/者的实践逐渐变为通过技术创新推翻封建制度的实践;
现代主义出现伊始,“革/命”一词更添抽象之形,革/命从实践变为对某个形而上制/度的否定;后现代主义以来,“革/命”一词碎片化,革/命从社会精英与宏大叙事中解放,回归到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中。
革/命的意义被拆解了,但革/命的价值压在了每一个人的肩上,人们价值观念的不同造成了革/命的分流,尤其是文/化的革/命。
在新月学院的魔女中,一部分传统文化悄悄与现代文化结合,人群正如库洛瓦老师和康斯坦策,另一部分传统文化坚持传统,人群正如教导主任,夏莉欧与亚可则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调和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并创造新的可能性。
十九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震碎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兴起,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疏远冷漠,社会变成了人的一种异己力量,作为个体的人感到无比的孤独。
西方古典传统中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等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全球文明被抛进了一场深刻的精神危机之中,许多哲学家与艺术家对之前一味宣扬的人/性/向/善观念产生怀疑,加之尼采宣布“上帝已死”,没有了精神上的信仰与慰藉,怀着对现实的无力感,对人/性陷入深深的失望与扭曲之中;
另一方面,二十世纪初期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人类使用借助科技发明的武器大规模屠/杀/自己的同类,与之前启蒙主义宣传的人类历史进步论和科技进步论违背,一些人不由得怀疑科技的伦理问题,认为科技固然给人类带来了大量的便利与超出人本身的力量,但是力量带来的不是“人类大统一”而是高科技国家对低科技国家的破坏与毁灭,这在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正因如此促成了日本人对于科技的反思比一般二/战/参与国要来得深刻。
这一时期人们往往将人/性的伦/理/与科技的力量当做硬币的正反两面,出现了一系列反对科技发展的活动浪潮,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反科技主义者发现他们自己宣传理念所使用的媒介是由科技发展形成的,对于自身的认同也陷入深刻的危机中。
而拯救危机而被提出的则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现代新的社会形式下人/性与社/会/伦/理的全新建构。
后现代主义提倡回归人的本质,是“新人文主义”,在现代主义思辨的性质上重新发现人性的“可能性”,而不是将人/性/善与人/性/恶二元对立起来。
人们意识到人/性的善恶是由社会的伦理建构的产物,一部分相信传统传统伦理的人相信的人/性/恶在另一部分相信新伦理的人看来可能是人/性/善,社会伦理在不断建构解构的过程中产生的观念冲突才是人性//恶产生的根本原因,人性恶不再是需要消灭的对象,而是可以通过包容与多元化弥合从而转化为人/性/善。
以上理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结论,从中国明清时期发展而来的陆王心学与西方辩证思维,悄悄地在日本这块沃土上埋下了种子,并在二十一世纪生根发芽。
回到微观的个人层面上来说,库洛瓦老师相信科技能拯救濒临灭绝的魔法,并使用科技增强魔法的力量,这是科技进步论,夏莉欧老师相信提升现代社会对魔法的认同度,让魔法重回公众视野,这是媒介进步论,而编剧则将魔法的进步与未来具象化为“改变世界的魔法三大曲枝图”。库洛瓦将力量视为魔法最重要的性质之一,甚至等同于魔法的进步与未来。
当魔法力量消逝科技力量崛起,她理所当然地“倒向了科学机械”,同时解开“三大曲枝图”是为了增加魔法的力量,让魔法在力量上胜过科技,不然她身为一个魔女是非常伤害自尊心的。
最后当机械的力量失控时,库洛瓦就像现代主义初期的人一般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危机之中,而亚可与夏莉欧所说的“相信的心”就是相信人性善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虽有将人类引入歧途变成人性恶的可能性,但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消除偏见,通过社会群体的包容与文化的多元化举措,人性恶终将转化为人性善,在历史璀璨的银河中留下人类创造的美好未来。而那,就是社会中每个人都会使用的魔法。
那么让我们一起吟唱“相信的心就是大家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