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风雪夜行军”
被骆子儒诓了。
步蘅一早回到α,等待她一起前去会见约访当事人的,是同为骆子儒门下,为骆子儒鞍前马后的师哥程淮山,而非骆子儒本人。
但也合情理。
骆子儒如今亲自约见的人,要么令人仰之弥高,为业界泰斗;要么是抓住互联网风口快速声名鹊起,一时风头无两的独角兽、生力军。
创业者多如蚂蚁急行军,前赴后继,根本访不过来。
骆子儒是国内最早一代IT记者,他在业内活跃之初,中关村还被称为骗子一条街。
在当时的《α》的办公所在地——知春路,互联网公司间的“百团大战”也还未打响。
媒体人圈子里,有人称骆子儒为“半仙”,因他数次对互联网风口的洞察力;有人称骆子儒为“祖师爷”,因为他的资深和公信力。
步蘅眼里,数月接触下来,私底下的骆子儒却更像是武侠世界里和杨过打架的老顽童周伯通。
老顽童此人,欲望不多,无心争雄。
这几年有人数次劝骆子儒卖掉α,重返互联网江湖创业,骆子儒均利索拒绝。
如今连那支笔,他都懒得提。
但功力犹在,但凡提笔写些什么,就容易掀起“血雨腥风”,掀起漫长的口水之争。
**
“祖师爷”骆子儒见证了几乎所有现今行业领军人物拔地而起的过程;也见证了早年无数的中国互联网垦荒者的艰难风雪夜行路;见证了穷得响叮当于路口喝风吃盒饭的人,一跃跻身为无数后继者难以望其项背的金字塔尖。
同样,也见证了无数创业者壮志未酬身先死,目睹他们梦想死亡事业毁灭,随后整个奋斗史枉送他人做笑谈。
从某种程度上,步蘅觉得骆子儒更像是一个孜孜不疲的“传道者”,而不是一个文字工作者。
他的笔平实犀利,每个字都在对外书写传达他深信不疑的那些信念。
比如人的坚守,比如人的无畏。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进入《α》之前,步蘅读过无数骆子儒笔下的文章。
从他初入传媒圈时做的社会新闻纪实,到后来的财经时评,到他撰写的财经人物志,长至书,短至句子,多到不胜枚举。
这么多年骆子儒笔下唯一算是“出格的”文字,就是前些时日对辛未明的笔伐抨击。
而令步蘅印象最深的,是骆子儒早前化用改写一位作家的话写的中国互联网发迹史:
“上一代互联网人,他们手中捧着火苗前行,那火苗叫无畏,那烫的人手心灼痛欲焦的无畏。他们生生忍受,只因在无边荒野、漫漫长夜、风雪相侵、生死交扣的时刻,舍此之外,他们一无所有。
除了这照亮前路的火苗,他们行囊羞涩,满腔孤胆。可即便如此穷困,他们还是迎难而上拓荒千里,为中国互联网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来。”
不断被灌输知识和价值观的学生时代,人很容易被某些文字影响,将其奉为神/祇,奉为暗夜明灯。
步蘅曾经在骆子儒笔下读出血性,曾经的骆子儒于步蘅也属于仰之弥高。
这是她在一众媒体间选择进入α实习的原因之一。
前二十年间,有人说她儒糯温和。
这是步一聪“与人为善”这则教条的成果,也是步一聪撒手人寰后,步蘅独行于世的自我保护色。
这层保护色适合年少翅膀弱那一阵子,却不适合镀身伪装一辈子。
步蘅想要在深入社会之前,将自己酝酿了二十几年没有爆发过的那股劲儿慢慢唤醒。
武装上这铠甲,再去闯那不可测的万丈红尘(社会)。
*
师哥程淮山跟着骆子儒已经三年,仍旧开着全城最破的车,仍旧瘦得怎么看都有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意思,特像早年戏文里那些文弱清贫的举人书生。
上车前,程淮山站在背风处抽烟。
倒不是有瘾,是为提神。
烟圈上升的轨迹,如他的脊背一样直,带些顽固的意味。
步蘅站在驾驶室旁等,但凡一起出任务,她便是司机,这是在《α》长期以来形成的惯例。
她有着足以深钻这城市大街小巷的技术,以及永不错乱的方向感。
曾经恣意撒野的关中岁月,赋予步蘅辨别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能力。
辛烈烟草味乍扩散开,程淮山便突然呛咳了起来。咳得脊背一颤一抖,像不堪折的嶙峋枯枝,也像生命力快被全盘榨干的树。
步蘅视线聚焦于程淮山有些凹陷的、青白的脸。那上面裹了一层灰,遮了一层霾,缺少生气。
不能细看,细看有些骇人。
步蘅不禁拧眉:“师哥,你昨天又熬了整宿?”
“嗯”,程淮山清了下咳完后哑掉的嗓子,“怎么今儿问得这么稀罕?不熬我都觉得浪费生命,没安全感,怕自己错过新鲜事儿新鲜人,更怕错过夜上来了才冒出来的思路。”
步蘅戳了下自己的脸,又指了指他的,轻叹:“我有依据的,除了和你眼前的我对比之外,还因为以前,你的脸色没这么丧过。也因为今天,你整个儿看起来特别累。”
是那种大限将至般的丧,让人莫名忐忑,惧怕这是风雨欲来的征兆。
程淮山持烟的手滞了下,似在思考这话,末了轻笑。
笑完便像眼睁不动了一般,垂下眼睑。烟圈后的那张脸上,带着显而易见的疲惫。
他看起来像是更需要安静的空间,而不是听人说些多余的劝慰。
脑海翻腾了一万公里后,没寻到什么特别合适的语言,步蘅最终放弃开口。
反而是喘不动气儿了似的程淮山睁眼将烟碾灭,说:“先上车开路,别误了跟人约好的点儿。”
等坐上副驾驶位,程淮山的情况也没好转,更像精神气儿全被抽没了似的,阖着眼枕着靠椅背,比适才还不如。
车还没驶出辅道,他又不知是为了提神还是为了什么,对步蘅道:“天阴成这样,步儿,卜一卦?你算算今儿这雨到底下不下?”
车道拥堵的厉害,前方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车流让车内的空间都随之逼仄起来。
卜,卦,签……是久远的上个世纪的事儿了。
步蘅利索打死方向盘,将车调头:“我们是怎么从说天气,突然跳到算一卦的?”
程淮山:“不突然。”
步蘅立时猜:“该不会是有人传播我会算的谣言?”
程淮山轻笑:“老头儿。”骆子儒。
步蘅:“……”意料之外。
程淮山:“老头儿说他虽然被称为半仙,但没你这大仙厉害。说用你从签筒里晃出的签算人运势,一算一个准儿。尤其是算点儿背与否,算霉运。”
步蘅:“……”
这谣言传得还挺细节。
步蘅即刻摁开车载收音机,锁定FM调频:“师哥,这传得多少离谱了点儿,还是得相信科学,这雨到底下不下得来,我们听预报说。”
程淮山爽快同意:“也成。”
但仍对某些事锲而不舍:“那这样,不算下不下雨,给我算次命。这一路开到创业园,时间够用了,就当路上解个闷儿?也当给哥提提神。”
步蘅:“……”骆子儒造孽。
步蘅:“你不要听师父瞎扯。是他埋汰我,我真没有这种开天眼的能力,有这本事我早把大乐/透号码算出来了,还认什么师父,打什么工。”
程淮山并不认同:“老头儿可不是个爱扯淡的人。”
步蘅反驳:“那是曾经,明显他今天起,从编排我开始,刚爱上。”
程淮山笑。
**
步蘅确实不会算命。
她只是于签筒中抖签时抖出的签字比较邪门。
那也是十多年前的事。
心里念着当事人,晃出来一签字。
她投出来的上签从来不灵,下签及下下签却次次中招,无一例外。
晃签筒,最初是步蘅寄居尼姑庵内时过路大殿,年幼无聊找事做。后来是庵内的静安师太想印证那些她投出的下签是否为巧合,带她解签。
她一如骆子儒笔下的“辛阎王”辛未明,投十签八签为下签,其中不乏下下签。
这座香火旺、远近闻名的尼姑庵里的静安师太说,也许由于步蘅命盘硬。
步蘅将此说法归类为扯淡,只认同其为巧合。
就比如这世界上存在一种事物,名为乌鸦嘴。
没有预言能力,纯属巧合。
早春时分,静安师太进京参与佛学会的活动,与步蘅碰过头。
在α所在的大厦楼底等她的时候,静安撞见了骆子儒,步蘅不曾从静安或是骆子儒口中听说他们有过交流,没想到这交流不仅有,且他俩交流过的内容还不少。
不然骆子儒无从得知她的那些老黄历。只是不知道除了“大仙”这回事外,静安还向骆子儒提过什么旧历史。
静安师太这个话痨,简直熟人公敌,四处兜售别人隐/私。
**
步蘅最后一次求签,是给年少无知的自己。
出来的签文是:“桃花马上请长缨”。
静安师太为步蘅解签,说这七个字说的是明朝末年的一代女将秦良玉。
秦将军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名将被单独立传,载入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
静安给步蘅看秦良玉的人物小传。
秦良玉一生戎马,战功赫赫。对外力抗外敌,对内镇压叛乱,爱国忠君,侠肝义胆。
那夜静安师太点了一盏煤油灯,窗花被北风吹破呼啦啦响她也不理,只忙着借那橘黄光晕对尚不知世的小步蘅说:“你这根儿豆芽菜瞧着不会这么有出息。但你可以学,就比如学人家这忠贞。”
有传女将军外形“体甚肥大”。
穿透曾经的时代局限,这话在当下透着刻板审视,静安骂这是亵渎英灵,而后摸着当年的小步蘅的耳垂,不吝谆谆教诲:“大可以,好好长个儿,骨架大没什么不好。肥还是不要了。做人,还是要漂亮。”
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年长于她两岁,其夫祖辈是“马革裹尸”(出自马援将军典故)这词的出处,祖上累世从军。但她青年时,同为将领的丈夫马千乘被太监诬告,病死狱中。多年后,秦良玉亦抱憾终老。
静安说:“这年头,早已经没有太监这玩意儿。你也不一定有丈夫,万一你以后是弯的呢?就算有,他也很可能像你一样是根豆芽,做不了将军。就算他本事大、有作为,也可能平安到老,没灾没病,活得长过你,没准儿清明还能去你坟前哭。这些东西吧,不需要相信。再不济他死了,你到时候换一个用呗,天底下又不是只有一个男人。”
静安师太碎碎念了这一大堆,彼时小步蘅听完一头雾水,只捡了要点问了句:“所以这签是上签,还是下签?”
静安怼了步蘅后脑勺一巴掌:“我都蹦了这么多字儿了,这都没听明白,废物!”
步蘅:“……”静安睁眼说瞎话的功力无人能敌,装糊涂和装明白的手艺也都娴熟。
至今她也没说那是上签还是下签。
**
见步蘅兴致缺缺,程淮山没再强求,重新闭眼假寐。
步蘅也尽量使车行平稳,免得扰他小憩。
行道树撒下如盖绿荫,车轮碾过一程程相送的阴凉,于九时整,车终于驶入如今仍“列国纷争”的知春路。
这里汇集了国内无数的创业者,很多人仅带着脑海中的一个模糊的概念便开始钻业内人士流连的咖啡馆寻找天使投资人(最初启动资金的来源,国外一般为父母)。
骆子儒曾经跟步蘅说过这样一则事例。
有人在α楼下拦住他,同他借200万启动资金,许以10倍回报。
骆子儒反问了对方一系列问题:
问:你的创业项目是否抓住了民众生活的痛点,是不是刚需?
答:没想太多。
问:项目怎么盈利?
答:以后总会盈利的。
问:产品有雏形了吗?未来如何优化?
答:慢慢会优化好,还没来得及细想。
问:人才技术的后续支撑在哪里?
答:公司做大了,自然会逐步吸引人才加入